案例分享:新方法治療胰腺癌
不知道該說“幸運”還是不幸,37歲的深圳人潘先生因為長期拉肚子到醫院治療,竟然發現得了胰腺癌,並且轉移到了肝臟,造成3/4肝組織被癌細胞侵犯。後來他知道,這種情況跟已故的蘋果CEO史蒂夫·約伯斯(Steve Jobs) 一模一樣。
如果用傳統手術切除肝癌,會因為剩餘肝組織太少導致肝衰竭而死亡,多位專家認為只能做保守治療,再撐一兩年。
但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肝膽胰外科團隊嘗試全球最新的“ALPPS分階段切肝”手術,結合腹部最大的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,成功清除胰腺和肝臟的腫瘤,令病人“起死回生”。
如今一年過去,病人恢復良好,未見復發跡象,這個結果令醫院肝膽胰外科團隊感到很欣慰,這說明團隊的努力經受住了考驗,手術真正獲得了成功。將這兩項大手術結合同期開展,在整個香港大學以及港大深圳醫院都是第一次,而在全球醫學文獻報導當中也尚未見先例。
01. 新法“分階段切肝”扭轉危局
養大好肝再切病肝
手術切除癌變肝組織是治療肝臟腫瘤的主要方法之一。一般而言,最少需要保留1/3肝臟,才能支持人體功能。但如果病灶太大,剩餘的健康肝組織少於1/3怎麼辦?
全球醫學界近年給出的最新答案是ALPPS分階段切肝手術,利用肝組織能再生的特點,先將“好肝”養大至1/3以上,再將“病肝”完全切除。
這項手術2012年在德國首創,香港大學肝膽胰外科於2013年12月開始引進,至今已開展20例。隨著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發展,這項最前沿的手術也開始惠及深圳的病人。
37歲的深圳人潘先生就有幸趕上,否則他恐怕“難逃一劫”。回憶起這個病,他感覺就像中了大樂透彩票一樣,“這麼多人,為什麼偏偏是我?”
2012年開始,他經常感到胃痛、腹脹,每天都會拉一兩次肚子,治療了近兩年,病情反而加重,一吃東西甚至喝完水都會拉肚子。
2014年3月底,他轉入了港大深圳醫院,醫生發現腹部有硬塊,一拍CT,竟然發現肝臟長了多發腫瘤,將近75%的肝臟受累,除了肝右後葉之外,其他肝組織全部被癌細胞侵犯。
“有一次我開車外出,經過路面凸起的減速帶,車一震動,我的肝就跟著痛。我想不行了,我必須回醫院做手術了。”潘先生說。如果按傳統方法一次性切除,剩下的肝組織只有26.2%,僅占1/4,身體將難以為繼。潘先生的好友拿著他的病歷資料到外地很多醫院去問,答覆都是風險太大,只能做保守的姑息治療,再支撐一兩年時間。
“這個時候,醫生和他的團隊來問我,說我們有一個新的方法,有50%的機會,你要不要嘗試一下?”潘先生說。
02. 全球熱點 新方法
ALPPS分階段切肝手術
近年來肝膽胰外科的“全球熱點”——ALPPS分階段切肝手術,正式名稱為聯合肝臟分割和門靜脈結紮的分階段肝切除術。
它的核心原理是利用肝臟強大的再生功能,將傳統的一次切除手術分成兩個階段,利用中間1-2周的間隔時間先“養大”健康的肝組織。
一開始,潘先生對這種“神奇”的方法半信半疑。他專門上網去查過,發現當時這位醫生所在的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已經做過6例,都很成功。加上團隊詳細地和他講解手術的原理和過程,他慢慢有了信心。
“到了這個時候,我也沒有別的選擇,只能拼一次了。畢竟我還很年輕,小孩很小,父母身體也不好,整個家庭離不開我。”潘先生說。
經過縝密設計手術方案並與香港大學外科學系主任、港大深圳醫院外科主管盧寵茂教授深入研究,2014年4月15日,醫生們與麻醉科團隊開始了第一階段手術,將唯一健康的肝右後葉與周邊的癌變肝組織分離,並結紮了右前支和左支的肝臟門靜脈。
“肝臟75%的血液由門靜脈供應,結紮的目的是阻斷它向剩餘“病肝”的供血,讓大部分血液集中流向健康的肝右後葉。”醫生解釋。
這場手術歷時18個小時。
9天之後,肝右後葉代償性增生了54%,達到12600px³,占原來總肝的40%,“這部分肝已經能夠獨立支撐人體功能活動,進行第二階段的肝切除已經具備條件。”醫生說。
然而在這期間,團隊發現了新的問題。
03. 腫瘤從胰腺轉移而來
潘先生感慨萬千
醫生取第一次手術中切下的肝臟腫瘤進行活檢,結果提示為轉移性神經內分泌腫瘤。但是在術前,醫生安排潘先生進行過增強CT和PET-CT檢查,僅發現肝臟“有事”,未提示身體其他部位也有腫瘤。
為了進一步明確和避免遺漏疾病的“源頭”,團隊使用普美顯造影劑為患者進行了MRI(核磁共振)檢查,結果發現,胰頭也有腫瘤,考慮屬於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並肝臟多發轉移。
“也就是說腫瘤原本發生在胰腺,後來轉移到了肝臟。”另一位手術團隊成員、港大深圳醫院肝膽胰外科副顧問醫生左石解釋。
這意味著,除了原計劃的第二階段切肝,病人還要多做一個手術。
“處理胰頭腫瘤的經典方法是Whipple手術,主要是將胰頭、十二指腸切除,但這歷來是腹部外科的最大手術之一,我們很擔心,病人能不能同時承受左三葉肝臟切除和Whipple兩個大手術?”左石說。
為此,港大深圳醫院肝膽胰外科團隊進行了詳細的評估。醫院外科主管、港大外科學系主任盧寵茂教授認為,患者潘先生比較年輕,各項身體機能都不錯,理論上能耐受這兩項大手術。
第一次手術的成功,也給予了大家巨大的信心,包括病人和他的家屬。潘先生的父母原來一直不知道兒子的真正病情,這一次,母親反而樂觀地鼓勵他:“一切上天都會説明的,加油,一定會挺過去的。”
4月30日,醫生帶領團隊開始了嘗試。首先是第二階段的肝切除術,將剩餘的“病肝”切除。“當時的結果很理想,由於操作精准、控制得當,病人的身體情況不錯,可以同期進行Whipple手術。”醫生說。
接下來,團隊按計劃切除了病人的胃遠程的1/3、胰頭、十二指腸、膽囊,清掃了周圍的淋巴結,並重建了消化系統,將空腸與胰管、膽管、胃分別進行吻合。
這場手術消耗實在太大,術後,潘先生在ICU足足呆了4天。潘先生入院時體重140斤,經過兩場手術“大戰”,僅剩92斤。幸運的是,他挺了過來,4天后,他開始蘇醒並慢慢恢復,於2014年6月帶著愉快的心情出院。
第一次嘗試就取得了成功,醫護團隊都感到很激動。但他們仍然不敢掉以輕心,必須定期安排病人檢查,以防復發。“手術結果只有經過長時間的考驗,才能算真正的成功。”醫生說。
近日,離手術結束已有一年,潘先生第三次回到港大深圳醫院住院,進行一系列詳細的複查,結果顯示身體狀況良好,沒有任何腫瘤復發的跡象。他的體重也長到了100多斤。
至此,醫護團隊心裡總算有了底。
“如果不是一路信任他們,跟著他們走過來,此刻我恐怕已經不在人世了。”再次回到醫院,潘先生感慨萬千。
團隊檢索全球的醫學文獻發現,將最新的ALPPS分階段切肝術和Whipple手術結合同期開展,在世界上尚無記錄!
04. 正研究ALPPS在肝硬化方面的應用
為病人重燃希望
盧寵茂教授表示,ALPPS的應用,令至少20%因為剩餘肝組織太少而放棄手術的病人重燃希望。中國是全球第一的肝炎和肝癌大國,肝癌患者占全球的55%,未來這項新技術在國內將會挽救很多絕望的病人。
據他介紹,潘先生與史蒂夫·約伯斯患的癌症一樣,但他比約伯斯幸運,遇上了ALPPS,“當年約伯斯最終是進行了肝移植。”
盧寵茂教授還表示,目前香港大學肝膽胰外科團隊正在進一步研究ALPPS在肝硬化病人身上的應用。
“比起肝癌,肝硬化病人體內剩餘健康肝組織的功能更弱,肝癌病人做ALPPS的’剩肝’下限是25%,但肝硬化病人的下限是多少我們還不清楚。”